检测工作36天,武汉修整待命15天,返京隔离14天——整整65天后,吴晨圆满告别“吴队”的身份,回归她老虎机游戏教授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的生活。
回想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移动P3检测队队长,带领25名队员在武汉做检测的日子,每天嘱咐队员穿防护服“慢一点仔细一点”、每晚开车接队员挨个喷酒精消毒,起步的短缺和磨合,高检测通量的压力,后来的默契运转,包括后方搜集物资的紧张、传到前线的担忧,鲜明的记忆组成她“人生中这一段不平凡的经历”。
“中国五四青年奖章”,对吴晨来说,是这段经历的纪念章,也是一枚抗疫的军功章——有前线的一半,就有后方的一半;有她的一半,就有每位移动P3检测队队员的一半。
火线组队 战斗始终
吴晨一直从事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,在科研一线工作已有13年,核酸提取和PCR是她实验室里每天进行的基本操作。但即便如此,武汉一战也是前所未有的考验。
2月4日一早,中国医学科学院紧急决定将P3车开往武汉,增援检测力量。异地作战,检测队面前困难重重,现场环境恶劣、人员少、生活和安全保障物资紧缺。但只用了不到72小时,这个移动的P3级实验室就在武汉整装待命。2月7日,东西湖方舱医院开舱收治第一名患者,检测队已经可以顺利开始检测。
核酸检测工作涉及样本运输、数据录入、反应灵敏度控制等一系列过程。包括吴晨在内,检测队员们都是老虎机游戏的一线骨干,不少人有去非洲抗击埃博拉的经历。到达武汉后,他们迅速完成实验室建设、人员安排调配、制定检测流程指南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、强化防护细节等一系列工作。
检测队所在的东西湖方舱医院是首批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,一共有1461张床位,从2月7日收治病人到3月8日休舱,累计收治1760名患者。检测队全程参与了那场历时月余的战斗,共检测样本2278例,检测率始终保持在99%以上。
“病员清零,东西湖方舱医院(武汉客厅方舱医院)即将休舱,检测队所有队员就地休整,待命!”3月7日深夜,吴晨发出这条朋友圈。冲锋号一直在响。
打胜仗 零感染
“报名时很多人踊跃去一线,但这不是只靠勇敢。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,我们要职业化。”来到一线,真正阻挠人的不是生死的大问题,比如光是进方舱医院取检测样本的科学路线,就让吴晨几天没睡好。
千头万绪从头摸索,庚子年初的65天,给吴晨的“思考和成长远远超出预期”。一流科学家去做统筹协调而非纯技术性的工作,从事肿瘤这种高精尖研究的人去疫区直面传染病,个体和整体,数量和质量,资源和需求,矛盾时刻发生,选择也是。
检测队始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做事,严守“保障生物安全”的要求,共同讨论制定检测工作标准操作流程、安全防护管理办法、实验物资接收管理细则等全流程工作制度,以确保安全、高效完成检测工作。
“队员的安全是我们最大的责任。”“零感染”是吴晨心里绷得最紧的一根弦,防护意识也是她一直在呼吁的事。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,她反复强调医学教育中应对传染病的防护教育、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要,“以前也有,但传染病不是常规的医学四大学科,很多人不够重视。”然而传染病是不分国界、不留情面的,每个医学生都应该具备一定的传染病防控知识,疫情一来,才能快速应对,“传染病防控应该是最基础的知识,贯穿医学工作者职业生涯的始终。”
好消息是,直到隔离结束,所有检测队员至少进行过4次核酸检测,均呈阴性。大家毫发未损,是吴晨最看重的“成绩”。
从武汉加油到感谢武汉
“出发的时候,大家说武汉加油湖北加油,去帮助英雄的城市。离开的时候,我们都说感谢武汉感谢湖北,确实是英雄的城市。”吴晨说,“武汉付出了很多,方舱医院的设置就是为了让轻症患者得到有效抑制,不仅缓解焦虑,更是做好分层。这是很有智慧的。”
如今,武汉正在重拾往日,累计收治超过1.2万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16家方舱医院慢慢走入历史,但在吴晨这里,这页历史不会轻易翻过,性命相托的队员作别彼此后,也会带着65天的抗疫记忆,继续“科学济人道”的协和精神的实践。
4月10日是隔离结束的日子,也是吴晨作为“吴队”的最后一天。当天的纪念活动上,纪录检测队经历的视频惹出一片眼泪,负责剪辑的队员附上了一段话:希望十几分钟的视频可以表达我们彼此之间言不尽的感谢和不舍,援鄂抗疫工作夹杂着无数的感动、感恩和感谢,这也是我们检测队每一位队员的心声。
吴晨则用他们离开武汉时的一句话结束了她的发言:“我们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移动P3检测队,今天是我们检测队成立的第65天,感谢医科院,祝祖国繁荣昌盛,国泰民安。”
(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)